第1297章 宰相请辞(2 / 2)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3202 字 1个月前

「宰相之位,领袖群臣,聚百官之声上达天听,聆至尊之命下宣政令。居此势位如若不能上下称允,则天听为蔽丶政令为堵,上下失调,失治不远!」

崔谦听到李泰的叹息,便又正色说道:「臣非以壮才而难代,皆因圣眷隆厚而攫显,今已物议缠身,若仍眷恋势位而不肯求去,一人之欲,误国损政,则罪深矣!况今王业大阔,吞张四极,正欲海纳百川丶贤流并取,岂可因臣一人而损进贤之道!」

讲到这里,崔谦便顿了一顿,接着才又语调低沉道:「臣所受物议,亦并非无妄之灾。血脉之情,谁能轻舍?族叔遭此厄难,诚然其身自染丶咎由自取,然臣亦不乏周全家声之想,未有言行以抚慰物议,遂有后事。臣有负圣人恩用,亦深受情义催扰,恳请圣人能允臣别觅清静。」

说完这一番话后,崔谦便又深拜于殿中,李泰见状后,一时间也是有些无言以对。

他是怎样的心思,一些远于朝堂的时流或还不怎麽清楚,但是身为宰相且与他共事多年的崔谦又怎麽看不出。

无论是宣令赵郡李氏等河北世族为不赦之族,还是如今纵容舆情对崔季舒等人大加批判,李泰一个很大的意图便是为了打击这些关东世族的声望,从而挤压他们在大唐朝廷中对政治资源的侵占。

崔谦出身博陵崔氏,又是当朝宰相,在政治上他当然要与当今圣人保持同一步调,但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又免不了会受到亲情乡谊的请托纠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左右两难。如今趁着舆情沸腾而主动请辞离开中枢,他也是想藉此避开这一系列的纷扰。

李泰心里也清楚,眼下继续将崔谦强留在朝廷当中对其未必是好,同时也会让一些时流看不清楚朝廷在人事上的一些主张,甚至随着舆情和局势的发酵,会让他们彼此间的关系都蒙上一层阴霾。

所以在沉吟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才又开口说道:「那麽表兄自辞中枢之后,内外谁人堪为继任?表兄你又将欲何往?如今内外政务繁忙,能当大任的心腹肱骨可是绝对不容闲置的!」

崔谦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设想,闻言后便又连忙说道:「汉中王乃是帝宗德长,阅历丰富丶精明干练,入朝辅政,正合其宜。蜀中人士与关中甚有补益,前已得于良牧为治,臣请前往循于萧规,延其善治。」

汉中王李裒乃是李泰同祖堂兄中年龄最长之人,如今官居凉州总管。李泰一众堂兄弟数量不少,但是如今多数都处方牧之任,在朝任职者却无。如今朝廷纲常皆定,将李裒召回朝中出任宰相也是很合理的。

益州这个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的确是需要一个足够信任的人坐镇治理。之前李裒由益州调任凉州,转以李允信出任益州总管,崔谦如今请辞中枢,安排他前往益州也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崔谦连去路都已经设想明白,可见去意已决,李泰也不再多劝,但还是忍不住叹息道:「旧者年少身微之时,只道权势渐壮后必可恣意人间,而今临此高位,仍有诸多人事困我。永嘉之祸丶五胡乱华,战乱纷扰,竟无宁日,几百年间未尝没有仁人志士欲开太平之世,往往功败垂成。今我等幸为天意所拣,行事亦需谨慎小心,务求免于颠覆之祸丶使人间再生反覆之危。」

崔谦闻言后也点头说道:「圣人得天眷顾,英质雄生,臣等附骥而起,浅具微功,唯望此生能辅从圣人更创盛世,岂敢因门户私欲而迷乱失智!」

君臣对话进行到这一步,也算是各剖心迹。李泰作为一个帝王,自然是反感关东世族们对于政治资源的垄断与把持,希望朝廷用政选士能够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对于崔谦等微时相从之人,他也是绝对的信任。

至于崔谦虽然出身博陵崔氏,但他也心知今时今日所拥有的功业成绩并非家世使然,而是在当今至尊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起来,心中同样希望能够通过毕生的努力来共同缔造一个崭新盛世,而不是为了门户私计而与至尊分道扬镳,蝇营狗苟的重蹈覆辙。

于是在接下来的朝会中,朝廷便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尚书左仆射崔谦去职,右仆射长孙俭递补左仆射,凉州总管丶汉中王李裒入朝担任尚书右仆射,崔谦则出任益州总管。

崔谦离朝之后,李泰又将坐镇河东的崔訦召回朝中担任兵部尚书,前兵部尚书陆腾出任徐州总管,李雁头出为河东蒲州刺史,前益州总管李允信调任豫州总管。

在这一系列的任命当中,还有一项人事任命不甚起眼,但却与日前甚嚣尘上的舆情物议密切相关,那就是国子博士熊安生出任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