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多了一嘴:
「摺子里提到,所有参与的壮丁,每人每天工钱20文。百姓都夸奖皇上仁厚,盼望皇上早早南巡呢。」
胡御史又来了劲:
「臣觉得苏州府发放工钱的事不妥,为皇上出力,民夫们应该感觉到光荣,怎麽好给钱呢。」
「胡御史,言重了吧。」和珅笑道。
「和大人,今年给皇上干活,要铜钱。明年,是不是就要银钱。后年,是不是就要顶戴了?」
很显然,这位沙皮狗长相的胡御史是个小人。
而和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在故意的挖坑。
果然,乾隆不悦:
「摺子上说,没有徵发当地的夫役,乃是招募流民,乞丐,纤夫,给他们在冬季找一份饭辙,以工代赈。」
胡御史一阵尴尬,不过脸皮厚,
顺着皇帝的心思又讲道:
「皇上体恤下情。臣觉得,天寒地冻,土层坚硬,恐怕该提醒黄知府,多备姜汤,汤药。相信这些人都感念皇上的仁德。」
……
于敏中睁开老眼,
心中默念,小丑你完了。
你当廷臣是这麽好当的,光会拍马,不要脸皮,叭叭叭就能混转紫禁城?
在州县,或许是够了。
但这是中枢。
果然,乾隆突然起身,很不爽的问道:
「一群苦哈哈,做工给钱,让他们有个饭辙,还不够吗?冻死病死累死,那也是命该如此。怎麽滴,朕要不要把太医院派过去啊?」
和珅没忍住,噗嗤一下笑了。
胡御史茫然的看着四周,开始口不择言。
什麽相信~可能~,客观的说~但同时~
和珅躲在一边,戏谑的瞧热闹。
于敏中叹了一口气,摇头。
乾隆则是大吼一声:
「好了,你闭嘴。你给朕出去。」
「就算想逢迎朕,你说话也要过过脑子吧?进进退退,忽左忽右,来回横跳,朕都听不懂你到底站哪头。」
狼狈的胡御史,出了紫禁城。
擦掉额头汗珠,把手背在腰后。
清了清嗓子,昂起头,迈着小方步,
走到了一处书铺。
正在挑选书籍的读书人,见一位官员进来,立即行礼。
「本官忝为都察院御史,有必要指点你们几句。作为读书人,你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直到日落,
胡御史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留下几个读书人,脑瓜子嗡嗡的,走路都不辨方向。
犯恶心,想吐。
中胡毒了。
……
紫禁城,
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乾隆信步由缰,恰好走到了这里。
皇十五子,少年永琰恰好结束了课业,走出屋子。
「儿臣拜见皇阿玛。」
「陪朕走走,去御花园。」
太监侍卫们,立即识趣的拉开了距离。
皇帝父子聊天,旁人最好躲远点。
最近,
京中盛传,十五阿哥最有可能继承大宝,看来是真的了。
「永琰,24史读过哪些了?」
「儿臣才读了宋史,汉史,元史。」
乾隆点点头,嘱咐道:
「一定要多读史书。」
「儿臣愚钝,请皇阿玛示下。」
永琰,是出了名的恭顺,这也是乾隆最欣赏的一点。
……
乾隆略一思索,
乾脆拿出了苏州府黄文运的摺子:
「说说你的看法?」
「儿臣觉得,黄大人是忠于朝廷的,就是~」
「就是什麽?」
「是否稍显严苛?伤了民心。」
乾隆瞥了一眼,躲得远远的太监侍卫们。
指着前面的亭子:
「走,进去说。」
俩人坐在石凳子上,乾隆瞧了一眼,这个还算顺眼的儿子。
开启了讲课模式:
「我大清以百万国族,统治亿万汉民,却能江山稳固,靠的是什麽?」
「八旗骏马弯刀,还有皇上的仁德。」
「呵呵呵,这些都是师傅教你的吧。朕今日告诉你,都不是。」
乾隆逐渐严肃了起来:
「靠的是分利。我大清从未堵住汉人士子的流动上升道路,笼络住了这批人的忠心。」
「所谓民心,绝不是普通庶民的忠心。而是士绅,士子的心,聪明人的心。」
「科举晋升之路,绝不能堵塞。相反,还要尽可能的畅通。有了希望,他们才会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读,穷经皓首,顺从平静。」
「督抚以下,汉人官员比例最大。皇权不下乡,我大清从不干涉乡里事务,全部交给士绅们。」
「如此大方,他们能不忠心我大清?」
……
永琰目瞪口呆,额头上汗珠直下。
他头一次听到,这样直白又大逆不道的「分析」。
若不是皇阿玛亲口所说,他怕是要跳起来,大骂狂悖。
「史书上,什麽都说了,但似乎又什麽都没说。全靠你自己去悟。」
「皇族丶宗族丶勋贵世家,他们往往是与国同休,最忠诚最可靠的。」
「而地方豪强丶大族,他们的忠诚是有条件的。」
「王朝更迭,对于他们没有太大影响。所以,他们并不关心谁坐龙椅,他们只在乎,谁舍得分给他们最大的利益。」
「儿臣明白了。」
「你不明白。」
乾隆摆摆手,示意这个儿子不要急着辩解。
「朕想告诉你一个道理,只看立场,不问人心,不问忠奸。我大清给他们的,其他王朝给不了。所以,他们一定,也只能站在朝廷这边。」
永琰,如雷轰顶,
起身跪下,磕头。
说道:
「皇阿玛之睿智,普天下罕见。赛里斯使团说的对,您才是圣人。」
……
乾隆示意他起来,
询问道:
「听完朕说的道理,你再看黄文运的摺子,有什麽想法?」
「皇阿玛英明。大清承平已久,个个衙门都人满为患。这是在给后来人清理上升通道,给他们腾出进步的空间。」
「嗯,永琰你长大了。」
受到鼓励,兴奋的皇十五子永琰,又斗胆说道:
「随意对汉人士绅下手,容易引起不满。所以,黄文运给他们都找好了罪名。其他人就无话可说了。」
「对,朕正好瞧瞧江南会不会有人跳出来鸣冤。」
这场「帝王心术」的聊天,
持续了半个时辰,双方都很满意。
乾隆,也知道自己需要考虑继承人了。
永琰,也感受了一种隐隐的重视感。
乾隆离开后,
突然心里冒出了一个滑稽的念头,
赛里斯国王,治的哪一本经?
若是《论语》,那就太稀松平常了。
若是《易经》,倒有点意思。
阿切,
3000里外,李郁打了个喷嚏。
他正在翻阅,那些从京城礼部藏书楼骗来的书籍。
其中一本长卷,
《浙江全省海图说》,引起他的浓厚兴趣。
定海县,也就是舟山群岛,清廷的海防力量最为密集。
海疆门户,
一旦打开,就能进攻杭州。
……
地图的边缘,是松江府金山县。
这给了他一些灵感,
时机成熟了,需要在沿海取得一块地盘。
方便走私,还有接触海外。
每次都走长江口,侥幸过关,太危险了。
如果,自己能在松江府金山县控制一块地盘,扶持一位代理人。
事情就顺利多了。
赖二在潮州府的走私,
以及未来可能接触的英商,还有史密斯,都可以在金山县卸货。
而从金山县,到太湖,是可以走水路河道的。
距离也不远,200里而已。
属于自己的势力的辐射范围,危险系数不大。
只不过,目前缺少一个合适的插手机会。
毕竟,松江府不是苏州府,含「李」量不高。
顺便提一句,淞沪抗战中,
10万头留卫生胡,贼讲究的小日子,就是从金山卫登陆的。
所以在这个时空,大型海船绝对有条件在金山靠岸停泊。
李郁志在必得!
……
目前,
他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了冬季建设。
2万多苦力,为了每天20文的工钱,集中在了府城西侧,运河沿岸。
工程浩大,
2000匹骡马,3000辆大车,还有东山团练全员出动维护秩序。
砖石用量更是庞大,
李郁乾脆让人,在工地上临时搭建了5个砖窑,现场烧制。
李家堡的人,
借着这个机会,仔细勘探了苏州段大运河。
将水浅淤堵处,彻底疏浚。
美名曰,为了皇上的御舟畅通无阻。
实际上,是为己方正在筹建的大型战船进入长江扫清最后一步障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