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以工代赈
“我是否胡说母亲心中自有分晓,今日我来回奔波有些乏了,有什么事情明日再说吧。” 魏若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不给云氏跟自己发火的机会。 云氏有些被气到:“真的是越来越不把我这个母亲放在眼里了!” 翠屏在一旁安慰道:“夫人莫气,许是大小姐听到了些风声,知道了夫人您应下了徐家上门说媒,心里头有气。” “便是知道了,也没什么好让她气的,自古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门亲事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她又有何理由与我置气?” “夫人也知道大小姐的性子的,她没什么坏心思的,只是直率且不服管束了一些。” 翠屏的话让云氏想起了丈夫的叮嘱,于是叹了口气,摆了摆手:“罢了罢了,随她去吧。” ### 第二日一早,云氏和魏若一同去往知府府。 一路上二人一言不发,魏若低头看着书,看的是王采薇先生最近给她的怪诞志,魏若对正儿八经的书没什么兴趣,倒是有闲心看这种野书闲书。 只不过近来她都很忙,空闲的时间都用在看账簿上了,正好今日要和云氏坐一辆车,所以魏若就拿出来看看。 除了一些闲书,王先生有时候也会带一些新奇玩意给她,对魏若而言她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 一盏茶的时间后,校尉府的马车到了知府府,云氏下车就见到了门口候着的袁夫人贴身侍女轻衣,她十分有礼貌地向云氏问了好,紧接着便将目光转到魏若身上。 “大姑娘,夫人让奴婢在这里等你。” 轻衣对云氏是客套有礼,对魏若则明显多了几分尊敬。 “有劳轻衣姑娘在此等候了。”魏若道。 “大姑娘和夫人请随我来。”轻衣领着魏若和云氏进府。 已经来过很多次了,云氏和魏若对知府府都还已经比较熟悉了。 今日约见的地点是后院的花厅,云氏和魏若到的时候花厅里面已经坐了好些人了,都是台州府有头有脸的人家的夫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云氏没想到的人也参加了——秦嬷嬷。 秦嬷嬷是七皇子的人,同时也是宫里的老嬷嬷,是能在贵妃娘娘跟前说得上话的老人。 这样的嬷嬷可比普通人家的当家夫人身份要来得贵重的多,众人看向她的目光里也多少带着尊敬。 袁夫人也将右边第一个座位留给了秦嬷嬷。而左边的第一个位置给了徐夫人。 其余的夫人的位置也是按照她们丈夫的身份地位来安排的。 等人都到齐后,袁夫人让魏若说明今日找她们来的用意。 魏若起身,来到袁夫人的身侧,对着面前一众夫人道:“想必各位夫人对于近来的事情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今城内流民四起,不仅影响城内安定,还带来了其他的问题。” 众夫人纷纷点头。 大家都知道这事,来之前也猜想到了袁夫人找她们来可能是为了这件事情,毕竟如今这种情况,袁夫人也不太可能有闲情逸致找她们说别的事情,更不可能是为了赏花赏月品茗品酒。 魏若继续道:“为了台州府的安定,也为了救济更多的灾民,今日特地邀请各位夫人来此相商,希望各位夫人能够提供帮助。” 说完众位夫人都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当着袁夫人的面,大家不好直接驳斥魏若的提议。 几人相互看了几眼后,还是徐夫人开口对魏若道:“大姑娘,此事怕有些为难。” 徐夫人想告诉魏若,想让台州府的一众权贵们出钱出粮不是三两句话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能把这件事情想太简单了。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 “魏家大姑娘怕是不知道,如今这年程,大家都不好过,并无富裕之处可以救济灾民。” “是啊,更何况灾民如此之多,这灾情又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这救灾也只能救一时,不是长久之计啊。” “魏大姑娘有心要救灾是好事,但我觉得此事还应当交由朝廷来做,我听闻朝廷已经派了人下来赈灾了,想来不日就会到台州府来的。” “……” 听着众人的话,云氏的眉头不由地皱了起来。 长女今日的发言有些太过想当然了,明明那日在家中讨论之时,婉婉提出此观点时被否决了的,她为何还要跟众位夫人提出如此不成熟的建议来? 魏若对大家的反应丝毫不意外。 她不慌不忙地说道:“各位夫人的意思我明白,所以我并不打算直接派粮赈灾。派粮赈灾只能解一时之急,不是长久之计。” 听到魏若的话,众位夫人露出了疑惑之色。 魏若继续往下说:“我想的法子是以工代赈。” “何为以工代赈?” 问话的人是徐夫人,她也觉得魏若不可能这么肤浅地直接让他们出资救灾。 魏若开始解释:“众所周知,台州府有大量的荒地:盐碱地、沙地、板结的贫瘠地。如果组织灾民去开垦并改良这些土地,在这些土地上成功种出庄稼的话,不仅能安置灾民,还能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而此前,我们已经在兴善县实践过类似的事情,通过对盐碱地的改良和开坑,在原本不能种植庄稼的土地上成功种植出了麦子,麦子产量十分可观。而如今这些地上还正种植着水稻,生长情况良好,有望秋收再迎来水稻的丰收。” 兴善县的事情,在座的有好些人听说过,是做不得假的。 有人点头,表示自己听说过兴善县荒地开垦的事情,还有人称赞那件事情做得好。 本来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在其他人的解释后明白了过来。 有过成功案例,就说明荒地变耕地是具备可行性的。 徐夫人询问魏若:“魏大姑娘的意思是,想要如法炮制,在整个台州府都采用这种组织灾民开坑荒地的方式来实现对灾民的安置?” 魏若点头:“确有此意,但与之前的又有所不同。” 徐夫人问:“不同之处在何处?”>